当前位置:首页 -> 会员服务 会员风采
赵钧羡:传承创新 崛起行业小巨人
发布日期:2023-04-07 来源:盐城市高层次人才协会 阅读数:412 字体:[ ]

赵钧羡,现任江苏和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、总经理。曾获“江苏省科技企业家”、江苏省第四期和第五期“333 高层次人才”培养对象、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、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、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、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、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、盐城市杰出人才贡献奖提名奖等荣誉。

赵钧羡担任公司总经理十多年来,一直重视科技创新,他带领团队负责承担各级各类项目 20 余项,包括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1 项、国家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化项目 1 项,省级国际合作项目 2 项、横向项目3 项;研发项目成果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45 项、实用新型 55 项,软件著作权 11 项,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15 项,省级新产品鉴定 30 项;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1 项,行业标准 3 项,发表论文 3 篇,获各级奖项 30 余项。

不断创新,勇攀高峰

在和信石油的管端加热墩粗全自动智能生产线上,数十根石油钻杆管坯一根接一根间隔滚动着,管坯的一头“听从指挥”,被智能生产线推进炉中,进行加热、软化,进入成型模具,最终成品下线。赵钧羡介绍,这条生产线是和信石油自主研发的“墩粗机”,过去人工生产一根管坯需要 6 至 7 分钟,现在有了这个帮手,生产一根管坯只要 2 至 3 分钟,产能翻番。

公司荣誉墙上,“省院士工作站”“省企业技术中心”“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”“省大直径钻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“省高新技术企业”等一块块铜牌熠熠生辉,谈及这些载体平台,赵钧羡如数家珍。实验室中,技术人员熟练操作着扭矩试验机、光谱显微镜、三式厢式渗氮淬火炉等研发设备,进行材料性能、扭矩、光谱化学元素分析、金相分析等研究。从研发人员到生产设备,和信公司无处不彰显着科技创新的力量。

着眼长远,搭建校企合作的金桥

在市人才办、市科技镇长团等上级组织的帮助下,和信公司与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首次邂逅,开始对大直径钻杆和滚刀钻头实施技术研发,公司以此为开端,先后从地大引进 6 名教授,对反井钻井相关技术展开密集攻关,连续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、新产品 30 余项,与地大延续近 10 年的深层次校企合作。以和信公司为纽带,东台与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联系不断加强,2012 年至 2021 年,地大连续十年选派团员到东台挂职,谱写了校地合作的典范。

在这十年间,赵钧羡把“人才引领创新”的理念贯穿在公司发展的每个阶段,积极与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、北京科技大学、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等大院大所合作创新,争取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洪伯潜团队、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窦斌团队、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吴敏团队等行业大咖鼎力支持,6 个创新合作项目入选省“双创计划”,先后两次获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。

锻铸团队,示范引领

赵钧羡发现公司虽然历年经济效益一直保持不错,但是产能、销量始终难以突破瓶颈,他下定决心要从产品迭代升级上找到公司发展的突破口。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密封钻杆多头螺纹加工技术、高精度智能控制反井钻进技术、耐磨耐腐蚀的海洋钻具复合抗疲劳技术等技术研发,实现了产业升级,提升科技型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 90%以上。公司逐步拓宽业务领域,瞄准“双碳”和新基建等新赛道,在抢险救援、水电站建设等多个领域多个环节抢先开展技术布局,实现移动式大直径钻孔抢险救援装备产业化,生产效率再提升 8%,经济效益提升 5%。

公司在赵钧羡的带领下通过科技研发与产品创新,打破国外技术及产品的垄断,通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,提高了我国反井钻井整体实力,主产品连续 10 多年位居全球前列,对增强我国石油钻采设备市场竞争力起到良好促进作用。由于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,每年还面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 10个至 15 个,培养创新型人才 5 名至 10 名。公司取得十分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,近五年累计纳税总额达 3251.3 万元。公司获评 2021 年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